黄水疮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外用抗菌药物、口服抗生素、避免搔抓、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黄水疮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清洁护理: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是基础措施,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清洗创面,清除脓液和痂皮。避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产品,清洗后轻轻拍干水分。穿透气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防止细菌滋生扩散。
2、外用药物: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抗菌药膏,每日2-3次覆盖创面。用药前需清洁患处,严重化脓时可先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避免混合使用多种药膏以防刺激。
3、口服治疗:皮损面积较大或伴随发热时需口服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疗程通常5-7天。儿童患者需按体重调整剂量,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4、隔离防护:患者需单独使用毛巾浴具,衣物煮沸消毒。避免接触婴幼儿或皮肤破损者,暂停游泳等公共活动。修剪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夜间无意识搔抓导致自体接种传播。
5、体质调理:保证每日摄入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补充维生素A/C促进皮肤修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增强抵抗力。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黄水疮患者应每日监测皮损变化,若3天内红肿扩散或出现淋巴结肿痛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食用冬瓜、薏仁等利湿食物,避免海鲜辛辣刺激。儿童患者建议暂停集体活动至结痂脱落,接触过的玩具需用酒精擦拭消毒。保持环境通风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套。皮损愈合后继续用药3天以防复发,遗留色素沉着可外用维生素E乳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