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该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年龄增长、慢性炎症、脑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认知训练、药物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并发症管理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约5%-10%病例与APP、PSEN1、PSEN2等基因突变有关,具有家族聚集性。携带ApoE4基因型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认知筛查,通过地中海饮食、规律运动延缓发病。
2、年龄增长: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每5年翻倍,与神经元再生能力下降、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保持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可促进大脑突触可塑性,推荐进行围棋、乐器等需协调性的活动。
3、慢性炎症: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导致促炎因子释放,加速神经元损伤。控制牙周炎、胃肠炎等慢性感染,增加ω-3脂肪酸摄入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可食用三文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
4、脑血管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微出血和缺血,约30%患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至关重要,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脑血流。
5、氧化应激:自由基过量引发神经元膜脂质过氧化,乙酰胆碱合成减少。增加蓝莓、菠菜等抗氧化食物摄入,避免重金属暴露。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可改善症状,需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日常需建立固定生活流程减少认知负荷,使用便签、电子提醒辅助记忆,卧室设置夜灯防止夜间定向障碍。建议照料者参加阿尔兹海默病协会培训,掌握非药物沟通技巧,定期监测患者营养状态和跌倒风险。太极拳、园艺疗法等低强度活动有助于维持运动功能,每周3次30分钟的阳光照射可调节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