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可能由术后肠麻痹、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引起。
1、术后肠麻痹:腹部手术后肠道蠕动功能暂时抑制是常见诱因,可能与麻醉药物影响、手术创伤刺激腹膜神经丛有关。建议术后早期床上翻身活动,咀嚼口香糖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必要时采用胃肠减压管缓解腹胀。
2、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导致肠平滑肌兴奋性降低,血清钾<3.0mmol/L时易出现肠蠕动消失。需静脉补充氯化钾、门冬氨酸钾镁等电解质,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
3、腹腔感染:化脓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产生的炎性介质直接抑制肠蠕动,常伴发热、腹膜刺激征。需针对性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奥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4、药物副作用: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激活肠道μ受体抑制蠕动,抗胆碱能药物阻断毒蕈碱受体同样导致麻痹。临床常用新斯的明拮抗阿片效应,减少哌替啶等药物用量可改善症状。
5、神经系统病变: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导致肠道神经调节异常,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发肠动力障碍。需治疗原发病,配合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严重腹胀者需肛管排气。
日常需保持电解质平衡,术后患者应循序渐进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适当腹部按摩配合温水足浴可促进肠蠕动,避免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变换体位。出现持续呕吐、全腹膨隆伴压痛需急诊排除机械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尤其注意监测肠鸣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