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可能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物、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屏障缺陷:皮肤角质层结构蛋白如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保湿因子减少,角质细胞间脂质排列紊乱,使外界过敏原更易穿透表皮。日常需使用含神经酰胺的润肤剂修复屏障,避免碱性清洁剂。
2、免疫失调: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促使IL-4、IL-13等细胞因子大量分泌,引发瘙痒和炎症。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可特异性阻断IL-4受体,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瘙痒。
3、遗传倾向:FLG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病风险增加3倍,约70%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建议有家族史者从婴儿期开始预防性保湿,定期进行过敏原筛查。
4、环境触发:尘螨排泄物、花粉、宠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可通过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加重皮炎。室内湿度保持50%以下,使用防螨床品,接触化学溶剂时佩戴防护手套。
5、菌群失衡: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高达90%,其分泌的超抗原可激活T细胞。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控制感染,益生菌制剂如鼠李糖乳杆菌GG株可调节肠道菌群。
患者需长期坚持每日全身保湿,选择棉质透气衣物,水温控制在32-37℃。适度补充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油有助于抗炎,低强度运动如瑜伽可减轻压力诱发的瘙痒发作。急性期避免摄入已知过敏食物,稳定期建议采用轮替饮食法逐步建立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