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具体表现为盘状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肿胀性红斑狼疮、冻疮样红斑狼疮和新生儿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是最常见的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覆盖鳞屑,常见于面部、头皮和耳部。皮损可能遗留萎缩性瘢痕或色素沉着。避免日晒是关键护理措施,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深在性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表现为皮下深部结节或斑块,好发于面部、上肢和躯干。皮损可能伴随疼痛或触痛,愈后易形成凹陷。该类型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需口服羟氯喹或沙利度胺进行系统治疗。
肿胀性红斑狼疮表现为面部或四肢非凹陷性水肿性红斑,皮温升高但无鳞屑。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或加重症状。该类型需与荨麻疹鉴别,治疗以避光和外用他克莫司软膏为主,严重者可短期口服小剂量泼尼松。
冻疮样红斑狼疮多见于寒冷季节,表现为手指、足趾、鼻尖等末梢部位紫红色斑块,伴瘙痒或灼热感。寒冷刺激和雷诺现象是常见诱因,需注意保暖并口服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局部可涂抹硝酸甘油软膏。
新生儿红斑狼疮由母体抗SSA/Ro抗体经胎盘传递引起,表现为出生后数周出现的环状红斑,多分布于头面部。常伴随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需进行心电图监测。皮损通常在6个月内自行消退,严重者可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
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需严格防晒,选择SPF50+广谱防晒霜并配合物理遮挡。饮食宜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限制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无花果。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定期皮肤科随访可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发热、关节痛或新发皮损时应及时就医评估系统受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