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需注意日常护理、药物管理及并发症预防,具体包括避免感染、规范用药、监测症状、调整饮食、定期复查等措施。
血管炎患者免疫系统常处于异常状态,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口腔清洁,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人群。疫苗接种需咨询优先选择灭活疫苗。冬季注意保暖,减少公共场所暴露时间。皮肤破损及时消毒处理,防止细菌侵入。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生物制剂如托珠单抗是常用治疗药物。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停药。用药期间记录血压血糖变化,长期服用激素需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时,及时排查药物性黏膜损伤。
血管炎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神经麻木等症状。每日检查四肢是否有新发瘀斑或溃疡,测量晨起关节僵硬持续时间。突发视力下降、剧烈腹痛或血尿提示重要脏器受累,需立即就医。
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摄入低于3克。增加三文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减轻血管炎症反应。肾功能受损者限制蛋白质摄入,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每3-6个月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补体等指标,评估疾病活动度。血管造影或超声检查监测血管狭窄情况。育龄女性用药前需进行妊娠试验,部分免疫抑制剂有致畸风险。建立症状日记,记录用药反应与体征变化。
血管炎患者需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太极,增强血管弹性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损伤。每日饮水1500-2000ml促进代谢废物排出,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尼古丁和乙醇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心理压力可能诱发病情活动,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外出时做好防晒,部分药物会增加光敏性皮炎风险。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备齐就诊资料便于突发情况时快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