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热敷交替、压力治疗、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肢体肿胀通常由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循环障碍、局部炎症反应、低蛋白血症、心肾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将肿胀肢体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每日多次保持30分钟以上抬高姿势,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调整体位,避免肢体受压。
急性肿胀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15分钟/次,收缩血管减轻渗出。慢性肿胀改用热毛巾敷20分钟/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温度。
穿戴医用弹力袜或压力绷带,从远端向近端均匀加压。压力梯度维持在20-30mmHg可有效对抗组织液渗出。每日穿戴不超过8小时,夜间需解除压力,皮肤破损处禁用。
地奥司明可增强静脉张力,七叶皂苷钠改善微循环,呋塞米适用于严重水肿的短期利尿。药物使用需排除禁忌症,肾功能不全者避免长期服用利尿剂,服药期间监测电解质平衡。
深静脉血栓需抗凝治疗,淋巴水肿需专业引流按摩,心衰患者需控制液体摄入。病因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伴随疼痛加剧或皮肤发绀时需急诊排除血管危象。
日常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g,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大豆制品。适度进行踝泵运动、游泳等低冲击锻炼,避免久站久坐。穿着宽松衣物,定期监测肢体周径变化,持续肿胀超过1周或伴随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