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感染弓形虫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神经系统损伤、视力障碍、流产或死胎,需通过血清学检测、超声监测及药物治疗干预。
1、先天性感染:
弓形虫可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弓形虫病。妊娠早期感染风险约15%,中晚期可达30%-60%。胎儿感染后可能出现肝脾肿大、黄疸或血小板减少,需通过羊水PCR检测确诊。妊娠期口服螺旋霉素可降低垂直传播率。
2、神经系统损伤:
弓形虫滋养体可侵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脑积水、颅内钙化灶等病变。约10%存活患儿出现智力障碍或癫痫发作,MRI检查可见脑室扩张。联合使用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可抑制寄生虫增殖。
3、视力损害:
视网膜脉络膜炎是常见后遗症,发生率高达85%。新生儿期表现为眼球震颤,儿童期逐渐出现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瘢痕,需长期随访视力发育情况。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可控制炎症进展。
4、妊娠终止风险:
妊娠前三个月感染导致自然流产率增加3倍,可能与绒毛膜炎症反应有关。超声监测发现胎儿生长受限或畸形时,需评估终止妊娠指征。孕中期感染建议每周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
5、远期发育异常:
幸存患儿30%出现学习障碍或行为异常,与隐匿性脑损伤相关。学龄期需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妊娠期规范治疗可使严重后遗症发生率降低50%。
孕妇应避免接触猫砂土壤,肉类需加热至71℃以上食用。每日补充400μg叶酸可降低神经管缺陷风险,适度进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妊娠20周前确诊感染需进行羊水穿刺基因检测,每四周复查IgG抗体效价直至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