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体质可通过免疫调节、环境控制、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式干预,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可能自愈。过敏性体质通常由遗传因素、免疫失衡、环境过敏原、肠道菌群紊乱、早期抗生素暴露等原因引起。
1、免疫调节: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Th1/Th2细胞平衡可能逐渐改善。适度接触自然环境中微生物有助于刺激免疫耐受,减少过敏反应发生频率。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可降低特应性皮炎发生率。
2、环境控制:
尘螨密度需控制在100只/克灰尘以下,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寝具。花粉季节保持窗户密闭,使用空气净化器使PM2.5维持在35μg/m³以下。宠物皮屑过敏者建议隔离饲养或选择无毛品种。
3、饮食管理:
回避已确认的过敏原食物如牛奶、鸡蛋、坚果等,替代方案可选择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增加ω-3脂肪酸摄入,每周食用三文鱼、亚麻籽油等抗炎食物不少于3次。维生素D血清水平建议维持在30-50ng/ml。
4、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适用于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对哮喘合并鼻炎效果显著。
5、脱敏治疗:
舌下含服尘螨变应原制剂需持续3年以上,有效率可达80%。皮下免疫治疗适用于5岁以上中重度过敏患儿,需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可用于IgE介导的顽固性哮喘。
建立过敏日记记录症状与诱因关联,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有助于维生素D合成。过敏进程监测需每6个月评估特异性IgE水平变化,50%特应性皮炎患儿在学龄期可能转化为呼吸道过敏。烹饪方式优先选择蒸煮避免高温油炸,运动时携带肾上腺素笔应对严重过敏反应。卧室湿度建议控制在45%-55%,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可减少霉菌孢子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