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酒精滴耳液等药物治疗,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耳道进水、免疫力低下、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有关,表现为耳痛加剧、黄色脓性分泌物。急性期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慢性期可辅以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耳道。
2、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引发的咽鼓管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伴随耳闷、听力下降。除使用麻黄碱滴鼻液改善通气外,可配合桉树精油蒸汽吸入缓解症状。
3、耳道进水:
游泳或洗头时耳道浸水易破坏酸性环境,诱发真菌性外耳道炎合并中耳感染。建议使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部20厘米吹干,避免用棉签深入掏挖。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合并中耳炎时创面愈合缓慢,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除控制血糖外,可局部使用含利多卡因的复方滴耳剂缓解疼痛。
5、鼓膜穿孔:
外伤或炎症导致的鼓膜破损禁用油性滴耳剂,避免油脂阻碍穿孔愈合。需通过耳内镜确认穿孔范围,必要时行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
日常建议增加胡萝卜、深海鱼类等富含维生素A食物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耳道干燥期间可进行颈部旋转操改善淋巴回流,睡眠时患耳朝上侧卧。出现持续发热或眩晕需立即耳鼻喉科就诊,排除颅内并发症可能。耳浴操作时应将药液温度维持在37℃左右,滴药后轻拉耳廓使药液充分进入中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