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湿疹和过敏可通过临床表现、诱发因素、皮损特征、病程特点、辅助检查等方式区分。面部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受损、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过敏反应多与接触致敏原、食物过敏、药物反应、免疫球蛋白E介导、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
1、皮损形态:湿疹表现为多形性皮疹,红斑基础上可见丘疹、水疱、渗出及鳞屑,慢性期呈现苔藓样变。过敏常为单一形态的风团或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晰,荨麻疹样改变多见。湿疹皮损对称分布,过敏则多局限于接触部位。
2、病程特点:湿疹呈慢性复发性病程,症状持续超过6周,缓解与加重交替出现。过敏反应起病急骤,脱离过敏原后24-48小时内多自行消退,症状持续时间短但可能反复发作。
3、诱发因素:湿疹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寒冷干燥、频繁洗浴、化学刺激等因素可诱发。过敏需特定过敏原触发,常见如花粉、化妆品成分、海鲜等,IgE检测常呈阳性。
4、伴随症状:湿疹患者多伴剧烈瘙痒,抓挠后易继发感染。过敏除瘙痒外,可能出现面部肿胀、灼热感,严重时合并呼吸道症状或过敏性休克。湿疹患者常合并鱼鳞病、特应性皮炎等病史。
5、诊断方法:湿疹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皮肤镜观察,必要时行皮肤活检。过敏需进行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或点刺试验,明确致敏原种类有助于鉴别。
日常护理需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无刺激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过敏体质者应建立过敏原档案,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湿疹急性期可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慢性期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过敏急性发作需立即脱离致敏环境,严重反应需及时注射肾上腺素。饮食建议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高组胺食物如发酵食品摄入。运动选择温和项目如瑜伽、游泳,避免汗液长时间刺激皮肤。定期进行皮肤保湿护理,选择纯棉材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