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脱发可通过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毛发移植、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该病主要由雄激素受体敏感性增高、毛囊微小化等遗传因素导致,通常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头顶毛发稀疏。
1、药物治疗:非那雄胺通过抑制5α还原酶降低DHT浓度,米诺地尔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螺内酯能抗雄激素作用。需持续用药6个月以上见效,停药后可能复发。药物对前额脱发效果较差,对头顶稀疏改善明显。
2、激光治疗:低强度激光通过光生物调节作用刺激毛囊,家用激光梳每周使用3次,临床级头盔设备需专业机构操作。治疗需持续3-6个月,配合药物使用效果更佳。可能出现头皮灼热感等轻微副作用。
3、毛发移植:FUE技术提取后枕部毛囊单位移植,FUT技术切取头皮条分离毛囊。术后需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移植毛发2-3周后会经历脱落期。适合中重度脱发且供区充足者,存在手术瘢痕风险。
4、生活方式调整:地中海饮食模式补充锌、铁、维生素D,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改善微循环,瑜伽等减压运动降低皮质醇水平。避免过度烫染、高温吹风等物理损伤。
5、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体象障碍,支持小组分享应对经验。脱发严重者可选择假发定制,使用纤维增发喷雾临时修饰。医患共同制定现实预期,避免过度追求毛发密度。
日常需保证核桃、三文鱼等富含omega-3食物摄入,进行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选择宽齿梳减少牵拉性脱发。遗传性脱发属于进行性疾病,早期干预可延缓进程,但无法彻底逆转遗传倾向。建议每3个月拍摄头皮照片监测进展,出现快速脱落时及时复诊调整方案。毛发专科医生会根据汉密尔顿分级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联合多种手段维持现有毛发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