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腹通常由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肠梗阻、腹腔内出血等疾病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腹膜炎:板状腹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可能与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全腹压痛、反跳痛等症状。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必要时行腹腔引流术。
2、消化道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导致板状腹,常突发剧烈腹痛并迅速扩散。需紧急行穿孔修补术或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使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等药物保护黏膜。
3、急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引发腹腔渗出时可出现板状腹,多伴呕吐、腹胀。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生长抑素、乌司他丁抑制胰酶分泌,严重者需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4、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导致肠壁缺血时可见板状腹,常伴停止排便排气。需立即解除梗阻原因,如肠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补充电解质溶液。
5、腹腔内出血:肝脾破裂等出血性疾病可引起板状腹伴休克表现。需紧急输血补液,行脾切除术或肝破裂缝合术,术后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日常需保持低脂易消化饮食如米汤、蒸蛋,避免暴饮暴食。急性期绝对卧床,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密切观察腹痛变化,出现板状腹体征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CT,逐步恢复散步等低强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