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患者需注意日常防护、药物管理、感染预防、症状监测及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1、日常防护:避免接触化学刺激物与极端温度环境,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冬季注意肢体保暖,夏季防晒需使用物理屏障。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粉尘刺激。
2、药物管理:糖皮质激素需遵医嘱阶梯减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非甾体抗炎药用于关节疼痛时需联合胃黏膜保护剂,中药雷公藤制剂使用不超过3个月。
3、感染预防:接种灭活疫苗前咨询风湿免疫科,流感疫苗与肺炎球菌疫苗建议秋季接种。外出佩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3次预防口腔真菌感染。
4、症状监测:每日晨起测量四肢皮温并记录,新发紫癜或溃疡需48小时内就诊。突发视力模糊提示视网膜血管炎,需紧急眼科会诊。肌力下降伴CK升高警惕肌炎并发症。
5、定期复查:初诊患者每2周检测ESR/CRP,稳定期每3个月复查免疫球蛋白定量。血管彩超监测主要血管狭窄程度,肺部CT每年筛查间质性肺炎。育龄女性用药前需完成妊娠风险评估。
患者需保持低盐低嘌呤饮食,每日摄入深海鱼200g补充ω-3脂肪酸,限制菠菜等高草酸蔬菜。选择游泳、太极等低冲击运动,每周3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夜间抬高患肢15°改善循环,使用硅胶垫保护关节受压部位。心理干预可采用正念减压训练,家属需学习急救药物皮下注射技术。病情变化时优先选择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急诊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