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癌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常见诊断方法包括妇科检查、阴道镜检查、影像学评估、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组织病理学确诊。
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阴道壁肿块,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早期可能表现为阴道黏膜粗糙或接触性出血,晚期可见菜花样肿物伴坏死。检查时需注意宫颈、宫旁及盆腔淋巴结是否受累。
通过醋酸染色和碘试验识别异常上皮区域,在可疑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典型表现包括醋酸白上皮、点状血管和镶嵌样改变。该检查对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盆腔MRI可清晰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及周围器官侵犯情况,CT用于评估远处转移。PET-CT对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优于常规影像,分期准确率达85%以上。影像学分期依据FIGO标准执行。
SCC抗原对鳞癌监测敏感性约60%,CA125在腺癌中可能升高。标志物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术后随访中持续升高提示复发风险。需结合其他检查排除假阳性。
活检标本需经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鳞癌表达p40和CK5/6,腺癌需鉴别原发灶与转移灶。分子检测可发现HPV16/18感染,指导靶向治疗选择。病理报告应包含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情况。
确诊后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中晚期建议放化疗联合治疗。日常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治疗后定期随访监测HPV感染状态。适当补充硒元素和维生素E可能辅助提升免疫力,康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