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病毒感染、胰岛β细胞破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监测、饮食管理、运动调节、心理支持等方式控制。
特定基因如HLA-DR3/DQ2和HLA-DR4/DQ8与发病风险相关,家族史阳性者患病率显著增高。日常需通过定期筛查抗体如GADA、IA-2A监测高危儿童,避免诱发因素。
早期接触牛奶蛋白、维生素D缺乏或肠道病毒感染可能激活免疫反应。建议婴儿期母乳喂养,补充维生素D,注意饮食卫生以减少柯萨奇病毒等暴露风险。
自身抗体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衰竭。确诊时需检测C肽水平评估残余功能,治疗依赖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如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破坏β细胞功能,通常表现为突发多饮多尿伴体重下降。急性期需纠正酮症酸中毒,长期使用动态血糖仪监测血糖波动。
病理检查可见胰岛炎性浸润,90%以上β细胞损毁后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胰岛移植或闭环胰岛素泵可作为强化治疗选择。
患儿需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规划饮食,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每日进行3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护理时注意足部检查与皮肤清洁,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对低血糖,每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及甲状腺功能,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涵盖内分泌医生、营养师及心理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