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化生可通过胃镜检查、病理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等方式诊断。
胃镜是诊断肠化生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变化。镜下可见胃窦或胃体黏膜出现绒毛状结构、杯状细胞等肠上皮特征。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过程中可能需配合活检钳取样。
通过胃镜获取黏膜组织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肠化生分型与程度。完全型肠化生可见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不完全型则表现为柱状上皮混合黏液分泌细胞。活检需多点取材以提高检出率。
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该菌感染与肠化生进展密切相关,阳性患者需进行根除治疗。检测前需停用质子泵抑制剂至少2周。
通过测定血清PGⅠ/PGⅡ比值评估胃黏膜功能状态。肠化生患者常出现PGⅠ水平降低及比值下降,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筛查。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EA、CA19-9等标志物检测有助于监测肠化生癌变风险。数值异常升高需警惕恶性转化,但特异性较低,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跟踪。
肠化生患者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变进展,重度异型增生者需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规范完成四联疗法,用药期间注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