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可通过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干预,其预后与病因及并发症控制密切相关。疾病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可能与病毒持续复制、免疫损伤有关,通常表现为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抗病毒治疗需长期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索磷布韦等药物,配合保肝药物延缓纤维化进展。
2、酒精性肝病:长期酗酒导致肝细胞坏死,可能与乙醇代谢产物毒性、氧化应激有关。严格戒酒是基础治疗,补充维生素B族及白蛋白,重症需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3、药物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过量使用会引发肝坏死,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必要时进行血液灌流治疗。
4、人工肝支持:血浆置换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适用于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5、肝移植手术:终末期患者可选择活体肝移植或尸体肝移植,术后需终身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慢性肝衰竭患者需保证每日35-40kcal/kg热量摄入,选择易消化的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腐。限制钠盐摄入在2-4g/日以减轻腹水,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改善营养状态。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训练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跌倒引发消化道出血。定期监测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出现嗜睡或呕血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