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抑郁的表现可能由激素波动、学业压力、家庭冲突、社交障碍、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1、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的悲伤或空虚感是核心症状,可能伴随对既往爱好丧失兴趣。日常表现为拒绝社交活动、频繁哭泣,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严重时需联合氟西汀等药物干预。
2、睡眠紊乱:入睡困难或嗜睡占比超过60%,常见昼夜节律颠倒。这与褪黑素分泌异常相关,建议固定就寝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必要时采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调节。
3、认知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与海马体体积缩小有关,表现为成绩骤降、健忘。脑电图显示θ波增强,可通过正念训练改善,合并抑郁时舍曲林能提升认知灵活性。
4、躯体症状:非器质性头痛/腹痛发生率约45%,与中枢敏化有关。疼痛多呈游走性,热敷按摩可缓解,持续存在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
5、危险行为:自伤行为常见于前臂内侧,与内啡肽释放机制相关。需立即移除危险物品,建立安全契约,同时评估是否伴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能促进5-羟色胺分泌,饮食注意增加深海鱼、坚果等ω-3脂肪酸摄入,建立包含父母和教师的支持系统对预后至关重要。当出现自杀意念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时,需紧急精神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