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石性肠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液体支持治疗、药物溶解粪石、内镜下取石、手术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疗。粪石性肠梗阻通常由高纤维饮食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消化道结构异常、药物副作用、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可预防粪石形成,每日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选择燕麦、芹菜、苹果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同时保持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食用柿子、竹笋等易形成粪石的食物。
2、药物干预: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药可软化粪便,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能增强肠道蠕动。粪石溶解可采用口服石蜡油或通过灌肠方式使用开塞露,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液体支持: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每日尿量1000-1500毫升。严重呕吐患者需监测血钾、钠水平,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速度和量。
4、内镜治疗:结肠镜下可采用活检钳碎石、网篮取石等方法清除粪石,适用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梗阻。术前需进行腹部CT评估粪石位置和大小,术后需观察有无肠穿孔等并发症。
5、手术治疗:经腹直肠切除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直肠粪石,肠造口术用于急性完全性梗阻。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开腹手术适用于合并肠坏死病例,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和肠粘连。
粪石性肠梗阻患者康复期应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日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可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需循序渐进增加纤维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定期复查肠镜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长期服用钙剂、铁剂等易致便秘药物者需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