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可通过止血治疗、原发病控制、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康复护理等方式治疗。眼底出血通常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外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原因引起。
1、止血治疗:急性出血期需促进血液吸收,常用药物包括云南白药胶囊、酚磺乙胺注射剂、血凝酶注射剂。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采取半卧位休息减轻出血。出血吸收期间需监测视力变化,突发视力下降需急诊处理。
2、原发病控制:糖尿病性出血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口服二甲双胍或注射胰岛素。高血压患者需维持血压<140/90mmHg,常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需抗凝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
3、激光治疗: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分3-4次完成。黄斑水肿采用局灶性激光,术后需避免强光刺激。激光治疗能减少50%的视力丧失风险,但可能遗留视野缺损。
4、玻璃体切除:严重玻璃体积血需行23G/25G微创手术,联合气液交换或硅油填充。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2-3周,并发症包括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视力恢复程度取决于视网膜损伤情况。
5、康复护理:出血吸收期补充维生素C、花青素等抗氧化剂,食用蓝莓、菠菜等深色蔬果。恢复期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每日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提重物、高空作业等增加眼压的活动。
眼底出血恢复周期差异较大,微量出血约2-4周吸收,糖尿病性出血需3-6个月,术后恢复常需半年以上。建议每日监测视力表,每周检测眼压,每月进行眼底照相随访。饮食注意低盐低脂,适当补充Omega-3脂肪酸,避免吸烟及过量饮酒。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项目,控制心率在100次/分钟以下。突发飞蚊症增多或视野缺损需立即复查O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