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小肠广泛切除或功能丧失导致吸收面积不足,引发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病因机制:
短肠综合征主要因克罗恩病、肠系膜血管栓塞等疾病需切除超过50%的小肠,或先天性小肠发育不良导致。肠黏膜表面积减少影响营养吸收,回盲瓣缺失加速肠道排空。
2、代谢紊乱:
患者常出现脂肪泻、体重下降,伴随低钙血症和维生素B12缺乏。胆盐重吸收障碍导致胆汁酸池减少,可能诱发胆结石。
3、分期表现:
急性期以严重腹泻脱水为主,代偿期残留肠段发生适应性增生,稳定期剩余小肠绒毛高度可增加3倍。胃酸分泌过多可能加重腹泻。
4、营养支持:
全肠外营养是急性期主要手段,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要素饮食含中链甘油三酯,谷氨酰胺可促进肠黏膜修复。
5、手术治疗:
肠管延长术适用于儿童患者,连续横断肠成形术可增加吸收面积。小肠移植适用于不可逆肠衰竭,需长期免疫抑制。
患者需采用低脂高碳水饮食,分6-8次少量进食。补充钙剂、维生素D预防代谢性骨病,定期监测血清镁锌水平。渐进式有氧运动改善肌肉消耗,心理干预帮助适应长期营养管理。出现持续脱水或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