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肝功能检查可筛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保障母婴安全。常见原因包括激素水平变化、肝脏代谢负担加重、妊娠期特有肝病、既往肝病复发、药物影响。
1、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抑制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导致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升高。激素变化还可能降低肝脏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加药物性肝损伤风险。定期监测转氨酶和胆汁酸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
2、代谢负担加重:
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母体肝脏代谢更多营养物质,肝脏工作量增加30%-50%。高负荷运转可能引发暂时性转氨酶升高,尤其多发于多胎妊娠或孕前存在脂肪肝的孕妇。建议通过低脂饮食、分餐制减轻肝脏压力。
3、妊娠期特有肝病: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与胎盘激素异常、遗传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该疾病会增加早产和胎儿窘迫风险,需通过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虽罕见但起病凶险,需立即终止妊娠。
4、基础肝病复发:
孕前患有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孕妇,妊娠可能诱发病情活动。乙肝病毒载量高者需在孕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替比夫定。肝硬化孕妇需密切监测门静脉压力,预防消化道出血。
5、药物营养影响:
部分孕妇服用铁剂、钙剂可能造成转氨酶轻度升高。中药保胎方剂中的何首乌、土茯苓等成分存在肝毒性风险。建议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必要营养补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孕期应保持每天30分钟散步等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内脏摄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出现皮肤黄染或持续恶心需立即就医。哺乳期仍需定期复查肝功能直至产后6个月,特别是妊娠期出现过肝功异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