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黄斑变性是一种视网膜黄斑区结构或功能异常的退行性病变,可能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吸烟、高血压、光损伤等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黄斑区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导致代谢废物堆积。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早期可通过定期眼科检查、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抗氧化剂延缓进展。
约20%患者存在CFH或ARMS2基因变异,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增加3倍。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需避免吸烟并控制体重。
长期蓝光暴露会加速视网膜光感受器损伤,紫外线辐射可诱发氧化应激反应。户外活动时应佩戴防蓝光眼镜,室内保持适宜光照强度。
湿性黄斑变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有关,表现为突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可抑制血管渗漏,光动力疗法能封闭异常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继发黄斑水肿,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视网膜动脉硬化。控制血糖血压在目标范围,Omega-3脂肪酸摄入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日常需增加深色蔬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使用Amsler方格表自我监测视物变形情况。避免高脂饮食和长时间电子屏幕使用,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接受散瞳眼底检查。出现中心暗点或颜色辨识异常时应及时就诊,晚期可考虑微脉冲激光或视网膜移植手术。